热线

18595815345 18595815345

河流整治和生态河道治理的功能与治理

时间:2019-12-10 16:34

    改变河道整治模式,建设生态河道,恢复城市河流系统成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内容。城市河流具有多项生态功能,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生态河道治理应更多地担当起蓄积雨洪、分流下渗、调节行洪、增补地下水资源、提高水蒸发量、缓解热岛效应等方面的功能。
    河道具有调节局域小气候的作用。由于城市河流有较大的水面蒸发,河流水的高热容性、流动性以及河道风的流畅性,可以增加临近区域的空气湿度,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城市河道的周边绿化可以吸附灰尘、汽车尾气等毒害气体,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带状的绿化还可以消解嘈杂的城市噪音以降低噪音污染。
    自然状态下的河道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边坡植被可截留部分污染物;生态河岸可有效降低岸边土壤流失,提高水土保持能力;作为景观生态学中的线性要素,河道的异质性决定其河流廊道的身份,供野生动物栖息,尤其是输送矿物养分满足生物迁徙需求,具有其它廊道类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河床的透水性可以保证河水与地下水交换,减弱河道的水文变化。
生态河道治理
    尊重自然的原则是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对进行生态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尽量维持河流的自然形态,注意结合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进行河道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在不破坏总体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自然景观美化处理,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应满足生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生物生息繁衍,尽量保留原有生物群落及其栖息地,实现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独具特色的生态河道景观。
 在城市河道堤岸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的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在因地制宜环境治理中,应该做到:
    一、设计自然型堤岸。在中小河流治理的过程中,对于相对顺直、流速缓慢的河道,应该考虑建设自然性堤岸,结合根系发达的植物进行坡度固定。
    二、在根系发达植物选择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绿色景观带的设计,提高城市河水治理的有效性,为河道治理方案的完善提供参考。通过对自然堤岸的设计分析,可以充分保护水陆生物的多样性、延续性,满足中小河道治理中的生态发展需求。
    三、半自然型堤岸。在半自然型堤岸设计过程中,需要将生态环境的控制作为重点,通过人工治理措施的结合,增加堤岸的冲刷能力。在堤岸处理中,需要结合天然碎石、经过防水处理的木制材料的有效运用,进行堤岸的设计,通过这种设计方案的构建,不仅可以增强堤岸的抗冲刷能力,而且可以维护水环境的自然条件,实现对城市中小河道的生态化处理。
    四、人工渗透性堤岸。在人工渗透性堤岸设计的过程中,通常会使用混凝土材料,通过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分析,将工程的安全性与渗透性进行融合,展现河道护坡设计的价值性。而且在河道护坡设计中,将植被型生态保护作为重点,通过人工渗透性保护方案的构建,提高堤岸的透水性,实现中小河道治理中的生态化发展。
    在生态河道治理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足够的水面率和水体容量,保证水体循环流通,进而改善整个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全方位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发挥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在景观中的作用,城市生态河道治理之中。使治理后的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形成城市景观中的一道亮点。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在满足河流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的同时,也要发挥河流的休闲娱乐、景观等社会功能。城市河流生态河道治理系统应该能够为人们提供可亲水的休闲娱乐的空间。
{eyou:robot copyright='qjpemail'/}